发布时间:2025-03-10 17:34:14    次浏览
在炙热的楼市面前,地方政府似乎“倒了血霉”—— 一方面,不少文章痛批房地产市场的过分火热和各地调控政策的姗姗来迟,直指地方政府从主观上其实是不情愿调控的; 另一方面,来自中央部委与官方喉舌的指责也让地方政府压力山大。 中央部委+官方喉舌把矛头指向地方政府国庆期间,新华社对楼市连发“檄文”。10月2日,新华社发文《多地调控政策升级能否稳住房价?》,矛头直指地方政府,希望其调控更为及时有效。10月5日,新华社再发文《房地产“黑名单“公布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公布45家违法违规企业和机构,直批房企的“火上浇油”营销策略。我们看到,目前新华社主要强调地方政府调控对楼市的导向作用。事实上,此前官方媒体关于楼市的言论也多为“声讨”,对地方政府以外的其他监管部门并未提及。 9月20日,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发《地方政府应担负起楼市调控职责》一文:“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频频落空,甚至出现通过“加杠杆”方式实施去库存等政策走偏的现象,对此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地方政府当前调控重点是控制楼市价格的泡沫化趋势。 9月2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失去奋斗 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一文:只有人们相信奋斗与劳动,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一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相反,如果一套房子的升值就能覆盖奋斗的努力,甚至成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奋斗都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么按照理性选择的原理,房产投机自会大行其道,而踏踏实实的奋斗、勤勤恳恳的努力,则会遭到冷落。 9月27日,新华社主管《经济参考报》发《楼市不能任由“郁金香效应”蔓延》一文:楼市不能任由“郁金香效应”蔓延,不能成为击鼓传花式的风险游戏。娄师德周期性疯狂表明,仅仅凭过去的调控手段显然不够,需从更深层面寻求调控新思维。 而除了官方媒体的言论,我们从中央部委对楼市的表态也可以看出,当前中央层面并未有实质性措施。决策层仍把楼市调控重头戏放在地方政府身上。 同时,无论是周小川10月6日关于楼市、信贷的讲话,还是此前央行的相关表态,都表明目前央行仍不愿动“实质性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至今日,有关方面对炽热的房地产市场也仅仅是“口诛笔伐”,鲜有“拳脚相加”(且主攻方向放在了对地方政府的房地产政策上,根本没涉及整个引发资产荒的“货币政策、流动性宽松”问题),所有的“具体动作”,都由地方政府“自主自决”(地方政府能够决定的是什么?主要也就是土地供应、购房、贷款的门槛而已),而那些挣得盆满钵满的地方政府,其所出台的“限购限贷”政策,究竟是在抑制楼市,还是在为招徕更多的投机资本,外界是存在诸多疑虑的。在本轮楼市调控中,地方政府到底“诚意”有几分? 那么,官方媒体、中央政府、央行均寄予厚望的地方政府,在本轮楼市调控中,到底“诚意”有几分呢?查阅部分楼市火爆的一二线城市住建局官网,发现有关部门对本地楼市前景做出了这些表述: 事实上,官方媒体在国庆期间对楼市的言论延续了此前的主题,要么是矛头直指地方政府要么是仅作“泛泛”“口伐笔诛”;中央部委,一直是只谈“泡沫”并无“拳打脚踢”;央行,周小川10.6讲话表明目前央行仍不愿动“实质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21城一起鼓噪,但都抱着“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小心思;……延伸阅读:房地产调控潮背后,是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博弈!来源:财新网作者:万钊以北京为首,这一轮房地产新政的密集出台,很明显是中央统一部署行动。但是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跟过去的不同在于,当前房地产已经分化,有的地方房价涨的太快,而有的地方反而跌跌不休,因此在限制房价的政策方面,也需要各地因地施策。既然是因地施策,由于中央和地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就有了地方政府闪躲腾挪的空间,因此有个别城市受到了“特别关照”。比如深圳在3月底限购限贷的基础上,10月4日又印发了堪称“自残式”限购限贷升级版,再比如南京,在3月底、8月12日、9月26日、10月5日陆续出台不断升级的限购限贷政策,这显示中央和地方博弈升级的结果。中央和地方博弈的原因,在于两者在房地产上的利益并不完全兼容。 首先,中国的经济基本面需要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今年房地产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力量,GDP增速6.5%离不开房地产。 另一方面,如果放任房地产泡沫不断吹大乃至最后破裂,则会对银行系统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去年的股灾即是前车之鉴。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土地是资本化的核心渠道,土地出让金收入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是以土地为质押品进行抵押融资,没有资本,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因此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风险的关注度要远低于中央政府。正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博弈,才有了所谓的“夜壶”论。 图: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第四季度是房地产新政的观察期和评估期考虑到在三四季度之交的时期统一部署出台房地产新政,意味着中央对今年的经济大局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把握,对GDP增速6.5%以上有较大的信心。我们知道,在中国一旦政策方向确定后,市场很难扭过政策,因为政策会层层加码,一直到达到政策目标为止,深圳、南京都是例子,北京也不例外,如果北京房价还得不到有效抑制,势必也会继续加码。所以我们很难准确地说这一轮新政过后市场会怎样,但是我们可以确信,经历层层加码的调控之后,市场最终的结果一定会是交易冰冻、房价阴跌。中国的宏观调控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中医”,大方向没问题,考虑的因素也更加全面,但是缺乏更加严谨的评估,比如本轮房地产市场新政对市场和经济的量化影响,笔者并没有见到相关分析,而这也正是笔者的担忧。本轮房地产新政的出台时机,恰逢房地产泡沫的高涨期,市场本身就蕴含见顶回落的内在动力,市场自发向下调整叠加政策抑制,可能会引发市场超调,如果本轮新政出台不久之后,又不得不重新救市的话,则是最坏的结果。资本市场需要有所作为限购限贷只是治标不治本,但是能够实现拖延时间也是可取的,中国现在问题很多,解决问题最需要的是时间,经济转型需要时间,产业升级需要时间,做大市场也需要时间,现在房地产市场逐步退居二线,资本市场则需要有所作为。去年股灾对资本市场造成重创,过去一年来资本市场的政策以防风险为主,但是海量的存量资本需要有个去处,银行也需要大量的融资和再融资来逐步化解不良贷款压力,国有企业降杠杆也需要资本市场。根据财新报道,证监会主席刘士余9月23日赴中信证券调研并发表讲话,讲到中信证券要做行业的领头羊,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既是说给中信证券,也是说给证监会的。